2024510日晚,信科“E席谈”青年学术沙龙第二十一期活动在理科一号楼1127学生活动室顺利进行。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沈林晓老师受邀进行了以“既然是梦想,干脆做大点的!”为主题的分享。本次沙龙由院学生科学技术协会袁一丹同学主持。学院团委副书记刘天怡老师参加了活动。

沈林晓老师主讲

沈老师首先从推理的角度出发,以当前最热门的“具身智能”概念为起点,自然地引出了强大智能对传感器和数据的需求。传感器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设备,例如胃镜、定向手术刀、智能汽车、智能家居等。这些设备使用的传感器种类和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但不限于胶囊在病灶处本地计算病理信息、车载的光学摄像头和超声雷达、家居中的温湿度和人体接近传感器等。虽然在这个领域中没有太多耳熟能详的热门词汇,但传感器和读出芯片的重要性和价值同样无法忽视。无论在哪个领域,只要达到顶尖的水平,基本上都会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

沙龙现场

沈老师针对当前世界科技争端局势表示,我们目前暂时面临着高性能算力硬件被禁运的问题,但高性能的传感器早已经经历了类似的危机。例如,我们使用的惯性传感器,包括陀螺仪和加速度计,它们分别用于检测运动物体的角速度和直线加速度。这些传感器广泛应用于手机、汽车等各种设备中,二者结合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惯性导航、姿态检测等。芯片在这些系统中的作用是读取并数字化这些传感器的输出,以便交给后续的数字处理单元。

此外,沈老师还纠正了本科生同学们可能存在的一些误区。他强调,应尽可能多地了解各个方向,不应因为在公众号上看到的很多都是AI芯片,就盲目跟风,或对行业产生错误的认知。集成电路行业有许多同样关键的领域,例如,可穿戴传感器就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领域,需要监测各种生物特征,并对用户体验有高度的要求。

沈老师接着简述了他的研究领域:超低功耗或超高能效的新型架构设计。其中最核心的是两个模块,一个是放大器,另一个是模数转换芯片(ADC)。前者是模拟电路的一个关键,后者是把模拟跟数字进行连接的模块。

然后,沈老师分享了一些关于科研与学术生涯的建议和经验。他建议同学们,在进行科研工作时,不仅要追求发表论文和获得学术荣誉,也要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同学们应避免被技术上的“噱头”所迷惑,专注于选择具有实际意义的研究方向。同时,应审慎选择会议和期刊,不要单纯追求顶级会议或期刊,而应考虑研究的质量和实用性。

沈老师向大家分享了关于论文投稿和学生参与课题组科研的相关事宜。他用课题组三位同学在本科阶段发表的高质量论文(如ISSCC最佳论文奖、CICC最佳学生论文奖等)为例,鼓励大家不要限制自己的能力,要有大胆的梦想。在此之上,他强调了尽早加入课题组,尝试科研,确定自己的研究路径的重要性。在做科研的过程中,找到与自己匹配的导师和研究方向,努力创造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成果。

同学们认真聆听

本次信科“E席谈”青年学术沙龙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顺利结束。